2008年,是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五年,也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大发展的一年。从年初的抗击冰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几次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社会掀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潮。据统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国共有491.4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70多万名各类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广大奥运志愿者真心奉献、友爱互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志愿者的时代风采,为祖国和当代中国青年赢得了巨大荣誉。”当前,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加入志愿者行列,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网络日益完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保障机制日趋健全,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缘起——时代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1993年12月,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3年12月19日,京广铁路沿线2万余名团员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开展服务,吹响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出征的号角。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事业。无论从缘起和发展来看,青年志愿者行动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文化中 “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缘起提供了精神土壤,发达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有益经验和我国持续几十年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为启动和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志愿服务强调自觉自愿和自主选择,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年特点,能够充分调动青年人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困难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两个需求”(青年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困难群体接受志愿服务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助推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发展。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脉络——阶段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初期,共青团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8年底,全国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其他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946万人。目前,已有13个省(区、市)和9个城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五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以开展大型活动为主阶段(1993年底-1994年底)。这一阶段基本上以开展集中的、短期大型活动为主,可以说是“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经常化,组织化色彩还比较浓厚,参与人群来自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
二是以建立志愿者组织网络(组织建设)为主阶段(1994年底-1996年)。1994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此后,各级团组织不断建立志愿者组织。目前,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志愿者协会、2/3以上的地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2000多个高校志愿者协会、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服务队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网络基本形成。
三市以探索实施项目(项目建设)为主阶段(1996年8月-2001年初)。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是第一个志愿服务长期项目,它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动员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到贫困地区开展1-2年的支教志愿服务;1998年在全国推广后,服务内容逐步从基础教育扩展到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扶贫接力计划探索的“扶贫+接力”模式,对今后开展的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已累计选拔派遣了3529名全国78所高校在读研究生和已取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支教工作。2000年,启动实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加大“一个志愿者或一个志愿者服务队与一个困难群众或一个困难群体进行长期结对帮扶”的“一助一”长期结对工作,以开展助老助残、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为社区困难群众或家庭提供经常性帮助,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全国“一助一”结对已达600多万对。这一时期,团中央还联合相关部委实施了“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积极组织志愿者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等环保活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污染等环保服务和生态建设。
四是以实施注册制度(队伍建设)为主阶段(2001年初至2003年初)。2000年,在全国首次提出“注册志愿者”概念,开始进行志愿者注册试点工作。2001年,团中央颁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旨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可以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的队伍,培养基层志愿服务骨干力量,并带动志愿服务的组织、项目和机制建设的整体发展。2006年,团中央又修订颁行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目前,中国志愿者网开发的“中国志愿者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即将建成启用,志愿者注册、管理、岗位对接、团队建设等工作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推进。
五是以实施西部计划、海外计划等重点项目和开展大型赛会、重大突发事件志愿服务为主阶段(2003年5月至今)。从2003年起,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团中央联合相关部委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承接的第一个重大政府项目),五年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累计选派了33920名(其中有13000多人服务两年,共计在岗服务人次为44345人次)志愿者赴中西部26省区市的500多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地方项目已累计选派了4.7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本省区市贫困乡镇开展服务。西部计划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有力促进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5月,团中央启动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向老挝选派5名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走出国门。2005年,团中央会同商务部,将海外服务计划纳入国家对外援助工作范畴。截至目前,已向老挝、缅甸、泰国、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塞舌尔、圭亚那、突尼斯、毛里求斯、厄立特里亚等10国派遣了249名青年志愿者。近年来,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APEC上海年会、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7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一系列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服务,组织青年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全国通行的做法。此外,青年志愿者在宣传和普及抢险救灾知识、应急监控、灾后救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抗击非典、抗击冰雪、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出事件中发挥了独特作用。2007年,团中央受国务院应急办委托,开展了“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课题研究。2008年,团中央、公安部等13家部委、单位共同启动了“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
三、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的综合效益——多赢性
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新时期探索创新的积极成果。
第一,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志愿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和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社会各类资源使之趋向合理优化的重要手段。青年志愿者行动尊重青年的主体选择性,强调自愿参与和力所能及,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有助于应对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突发事件,有助于推进东西之间、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效益最大化。青年志愿者行动主要以困难群体、困难地区和公共利益为服务对象,有助于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有机衔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的重要补充。
第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志愿服务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实践育人功能。志愿精神中的“互助、进步”,就是指志愿者在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提升了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锻炼了才干和砥砺了品格。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外媒体称赞奥运青年志愿者为“鸟巢一代”,指出在奥运会之后,这批具有才华和爱国心的年轻人,将快速成长为中国建设与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三,服务共青团工作的探索创新。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就是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成果,这些年,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自身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都是共青团工作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综合效益显著的社会动员方式,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全团正在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在这些方面,青年志愿者行动都可以发挥出独特作用。
四、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启示、问题及对策——创新性
回顾十五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历程,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主要有: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把青年志愿者行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始终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奋力保持青年志愿者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始终坚持发挥志愿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与国际接轨这两个突出优势,牢牢把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始终把握志愿服务的两个“基本需求”,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事业等等。
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深入,有的还存在一定误区;参与人群的比例较低、成分比较单一,经常性参与的网络不完善;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域、人群的不平衡状况;政策、资金、法制保障还不健全等等。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创新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新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认为需要着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继续大力推广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理念决定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要把志愿服务理念的推广普及渗透到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工作规划、实施、总结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各项工作的各个时期,都要把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工作始终,重在策划、重在基层,推出和树立优秀典型,加强志愿文化建设,探索社会化、多角度、全方位宣传途径。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品牌识别系统,制定志愿服务宣传动员、招募选拔、培训派遣、管理服务、考核评估、激励表彰以及资金筹集等工作实施标准,加强青年志愿者行动理论研究,不断扩大品牌的社会覆盖面和实际影响力。
二是要着力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青年志愿者事业。把做实作为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导向,把做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项目、工作模式、工作机制长期坚持下去,以此为带动,真正让青年志愿者服务发挥实效。要通过加强组织、队伍、项目、机制建设等基本建设来夯实事业基础。集中抓好优势项目,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一助一”长期结对计划和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等项目为带动,努力做精做强重点优势项目,在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方面积极探索实施新的项目,推动开展各级各类项目展示交流活动,拓展项目的覆盖领域,扩大社会影响。
三是要着力加强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深入持续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探索新的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参与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不断活跃基层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化、实体化,活跃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团结凝聚民间组织和青年组织,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培养骨干队伍,鼓励和引导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向基层倾斜。